昨天写端午节内容突然卡壳了,盯着日历本上“端午”俩字发愣——这“端”到底是啥意思?为啥非得叫“端午”不叫“端五”?越想越钻牛角尖,干脆翻箱倒柜折腾起来。
翻烂工具书挖“端”字
先从书架最底层拽出那本快散架的《古汉语字典》,手指沾着灰哗哗翻。查到“端”字时一拍大腿:好家伙!原来“端”不光有“开头”的意思,还藏着“正”的讲究!字典里举例子说秦始皇叫嬴政,“政”和“正”同音得避讳,连“正月”都改叫“端月”。难怪古人连宫殿正门都叫“端门”,合着“端”字自带“堂堂正正”的气场!

转头又扒拉手机查历法资料,发现五月在古代叫“午月”——这下可串起来了!五月开头那几天,老辈子人按顺序喊“端一”“端二”,到五号自然该叫“端五”。可我现在满世界听人说“端午节”,这“午”字凭啥挤掉“五”?
故纸堆里揪出关键转折
蹲图书馆抄笔记抄得手酸,终于在一本民俗考据书里挖到猛料:唐朝那会儿民间都喊“端五”。变故出在唐玄宗身上!这位皇帝生日是八月五号,觉得“五”字犯忌讳,官府文书硬生生把“端五”改成了“端午”。老百姓跟风,文人写诗也全用“端午”,这称呼就这么定死了。

- 十二时辰里大中午叫“午时”,是一天阳气最旺的钟点
- 五月午日碰上“午时”,那就是“双午叠加”的神选时刻
- 《易经》里把这天吹成“飞龙在天”,驱邪祭祀都指着这时候发力
捧着资料直拍脑门——古人这是嫌弃“端五”像个干巴巴的数字日历,而“端午”俩字能召唤天地正气!皇帝改称呼纯属歪打正着,反而把节日内涵给升华了。
厨房里的顿悟时刻
晚上泡粽子时还在琢磨这事儿。拎着粽叶突然想通了:就像包粽子要把糯米压实捆正才煮不散,“端”字里“正直”的意思,配上“午”字代表的盛夏阳气,合起来就是对抗“毒五月”邪气的底气!要是光叫“端五”,跟喊“五月初五开饭”有啥区别?这波文字演化,藏着古人对抗无常的生存智慧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