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端午快到了,我想着自己动手包些粽子吃,感觉挺新鲜就开始了。一开始没经验,直接跑到楼下花园摘了些叶子回来,结果搞得一团糟。这事儿得从头说起,我一步步搞实验,才发现错得离谱。
为啥我要折腾叶子?
老实说,我是个包粽子新手,前两年买的超市粽子吃着老觉得太硬,就想不如自己整点新鲜的。那天中午闲得慌,翻朋友圈看到有人晒自制粽子,拍得跟艺术品一样,我就心动了。立马搜网上的教程,结果一大堆说要用粽叶什么的,可我家附近没啥竹林,附近市场又远,索性就近取材算了。我开始在小区里溜达,看到各种叶子就上手摘,心想着叶子叶子都一样,包起来应该差不多。
回到家,赶紧把叶子洗干净放厨房里堆着。我准备了一大锅糯米和红豆馅儿,想包点甜粽试试。第一回搞,我还挺得意地拿些绿油油的叶子开包,结果发现好多包不住,煮出来粽子直接散架了。这下气得我直接打电话问我妈,她笑喷了说“儿,叶子不是乱用的!”我才恍然大悟:叶子选错了啥都白费。我决定认真实验,把各种叶子试个遍,看看到底哪些不能用。
实践过程:从搞砸到总结
我先把摘来的一堆叶子分类,挑出十来种常见的开始实验。手法嘛就是用网上学的方法包小粽子,包好了直接放水锅煮半小时,看看煮完粽子啥样。结果搞笑死了,第一轮我就用了小区里的生菜叶,软趴趴的根本裹不住糯米,一煮就糊成一坨烂泥,吃着还带点生菜味儿,差点把牙塞住。这让我长记性了,叶子太软的不行。
接着我试枫叶,那叶子看着漂亮有纹路,我摘了一大把回来。结果包的时候手感挺可煮出来粽子全变黑褐色了,糯米都染得怪怪的味,闻着像霉味扑鼻来,吓得我赶紧扔掉,生怕中毒了。再换竹子嫩叶,小区里好多新竹子,叶子嫩绿的,我剪了一堆。但包完煮出来叶子裂开了,糯米漏得满锅都是,浪费我一锅馅儿,气得我直拍大腿。
搞到晚上,我不甘心去公园里找更多。我掰了片香蕉叶,网上有人说可以用,我没经验直接拿来包了。煮完一试,叶子硬得要死,撕不开,粽子吃着像嚼纸片一样干巴巴。然后我搞点椰树叶,本来觉得大叶子好包,结果包的时候边缘锋利划手了,煮出来粽子粘锅烧焦了,味道还苦兮兮,吃一口直接吐掉。实验中途还用了普通纸片(小孩用剩的作业纸),纯粹闲着逗自己玩,包完一看放水里就化成一团渣了,逗得我在厨房哈哈笑。
几天我整理发现,这些错误叶子害得我浪费好几斤糯米,粽子煮出来能吃的没几个。但好处是我把这些错都记下来,慢慢盘点了八种常见错误,别踩坑了。
盘点八种常见错误叶子
通过这些实践,我明白了包粽子叶子讲究挺多的。下面列出我亲测的八种错误选择,大家可别再跟我一样犯傻。
- 生菜叶:太软太薄,包住糯米一煮就散架,吃出菜味影响粽子香。
- 枫叶:颜色染米变味,煮完有怪味还粘稠,闻着像馊了。
- 竹子嫩叶:嫩叶子水分少,一煮就裂开,糯米漏一锅。
- 香蕉叶没处理好:直接用太硬难撕,粽子里吃着干巴巴像纸。
- 椰树叶:边缘锋利易割手,煮焦了还发苦,恶心人。
- 芦荟叶:粘液多又滑溜,包不住糯米,煮完一锅黏糊糊。
- 普通纸片:根本不能煮,化水里成渣了,纯属搞笑。
- 玉米叶太老:叶子发黄就硬邦邦,煮不软,粽子包紧了拆不开。
总结这些错误后,我从这回实践学到关键:叶子要选对才能包好吃。后来我跟妈学用真粽叶去买来的成品,煮出来粽子香喷喷,皮软馅糯。所以说,实践太值了,下次包粽子我再也不乱摘叶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