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这个PPL网络电视,那可真是勾起了我不少回忆。那时候,大概是零几年,家里电脑刚普及没多久,宽带也还是按M算的那种,不像现在动不动就千兆光纤。想在电脑上看个电视节目,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,点开个APP啥都有。
最初的接触与摸索
我最早知道PPLive(那时候好像更多人这么叫,后来才慢慢变成PPTV啥的),还是听我一个同学说的。他说他发现一个好东西,能在电脑上看好多电视台,连一些地方台都有。我当时就特好奇,寻思着这玩意儿怎么实现的?那会儿对P2P技术啥的也不懂,就觉得挺神奇。
于是乎,我就开始了我第一次的“实践”。
- 第一步,找软件。 那时候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应用商店,主要还是靠搜索引擎,或者去一些软件下载站。我记得我是在某个挺有名的下载站找到的PPLive安装包,体积还不算特别大。
- 第二步,下载安装。 家里那小水管网速,下载也得等上一会儿。下载下来之后就是安装了,基本上就是“下一步”点到底。不过那时候装软件也得留个心眼,生怕一不小心就给捆绑安装一堆乱七八糟的工具栏啥的。我当时还挺小心的,一步步看清楚了才点。
- 第三步,运行与初体验。 安装好之后,桌面上多了个小图标,双击打开。界面现在回想起来,挺简陋的,左边是频道列表,右边是播放窗口。我迫不及待地就开始翻频道列表,哇,确实不少!从央视到各个卫视,还有一些我听都没听过的地方台,甚至还有些游戏直播频道,虽然那时候直播概念远不如现在火。
使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
刚开始用的时候,新鲜劲儿十足。我清楚记得我第一个成功流畅看完的节目,好像是一个体育赛事,具体是啥忘了,但那种在电脑上看到直播电视的兴奋感还在。那时候,能有个软件免费看这么多台,简直是“神器”一样的存在。
实践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
最大的问题就是卡顿和画质。毕竟是P2P的,播放的流畅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时在线看这个频道的人数,以及大家的上传速度。有时候看着看着,画面就卡住了,或者开始转圈圈(那时候叫缓冲)。画质嘛以现在的眼光看,那肯定是“糊”得不行,但在当时,能看上就不错了,也就不太挑剔分辨率这些了。
还有就是频道源的稳定性。有些频道可能今天能看,明天就看不了了,或者换了个源。所以经常需要更新频道列表,或者在软件里鼓捣半天去找能看的源。 这也算是一种“探索的乐趣”,哈哈。
那时候,我经常用PPLive看一些动漫更新,或者追一些电视剧。宿舍里没电视,电脑就成了唯一的娱乐工具。晚上大家围着一台电脑,看着PPLive里断断续续但依旧精彩的节目,也是一段挺难忘的经历。
的成果与感想
最终,PPLive算是陪我度过了好几年的电脑娱乐时光。它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互联网电视的魅力,也算是P2P技术在视频领域早期的一个成功应用。虽然它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,比如缓冲、画质一般、偶尔的软件崩溃等等,但在那个资源相对匮乏,获取信息和娱乐渠道还比较有限的年代,PPLive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快乐。
后来随着宽带速度的提升,以及各大视频网站、官方APP的崛起,像PPLive这类软件的用户体验和内容版权上的劣势就逐渐显现出来了。它们也努力转型,比如PPLive后来发展成了PPTV,也开始做正版内容,做自己的平台。但最初那种“万能播放器”的感觉,那种在互联网的“灰色地带”自由淘换资源的时代,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。
现在回想起来,那段捣鼓PPLive的经历,也算是我早期接触互联网应用的一个缩影。从最初的好奇,到自己动手去下载、安装、调试,再到最终享受到它带来的便利,整个过程充满了实践的乐趣。虽然现在看电视的方式已经天翻地覆,但PPLive这个名字,以及它曾经带给我的那些“第一次”,还是挺值得怀念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