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跟大家聊聊我当年对吴莫愁那张地铁海报的“实践”和一些记录。那会儿这海报可真是个话题,我也算是全程“参与”和“研究”了一把。
初见与记录
我记得特清楚,大概是2013年初那阵子,我每天上班通勤都得坐地铁。有一天,突然发现地铁通道里,灯箱广告换了,刷拉一下,全是吴莫愁。那海报怎么说,视觉冲击力是真强。标志性的齐刘海,特别浓的眼线,还有那鲜艳到有点发黑的红嘴唇,配上她那种有点夸张的表情,在当时确实挺“炸裂”的。
我第一眼看到,老实说,心里“咯噔”一下。不是说丑,就是那种,非常“提神醒脑”的感觉。我旁边有个妈妈带着小孩,那小孩直接就往妈妈怀里躲,估计是有点被那强烈的风格给惊到了。当时我就掏出手机,也没多想,咔嚓拍了一张,寻思着这玩意儿肯定得火,至少在讨论度上。
持续观察与思考
接下来几天,我坐地铁的时候就开始“刻意”观察了。我发现,几乎每个路过这海报的人,都会多看两眼。有的人是好奇,有的人是皱眉头,有的人甚至会跟同伴小声议论几句。我那会儿就想,这广告商和吴莫愁团队,要的就是这个效果?先不管喜不喜欢,起码让你记住了。
我还特地留意了不同时间段,不同人群的反应。比如早上上班的年轻人,大多见怪不怪,有的可能还觉得挺酷;下午放学的学生,有的小孩确实会表现出害怕或者不适;晚上回家的大爷大妈,有些就会指指点点,表情那叫一个一言难尽。
我那段时间,几乎是把这当成一个小小的社会学观察项目了。我还真拿个小本子(那时候智能手机记录还不如手写方便),简单记了几笔,比如:
- 正面评价:个性、大胆、有态度、国际范(当时确实有人说她像“中国版Lady Gaga”)
- 负面评价:吓人、怪异、欣赏不来、用力过猛
- 中性观察:讨论度高、记忆点强、视觉冲击大
尝试理解与分析
后来网上也开始有各种讨论,说“吴莫愁地铁海报吓哭小孩”什么的。我就琢磨,这事儿得两面看。
第一,她的定位。 吴莫愁从《好声音》出来,走的就是特立独行的路子。她的唱腔怪,造型也怪。如果她搞个小清新海报,那反而不搭调了,大家可能还觉得“这谁?” 所以这个“怪”,是她标签的一部分。
第二,广告的目的。 广告嘛首要任务是被看见,被记住。从这点看,这海报无疑是成功的。它在那么多地铁广告里,能迅速抓住你的眼球,让你产生情绪波动,不管是喜欢还是讨厌,你都对它有印象了。这在传播上,已经赢了一半。
我甚至还去搜了搜她当时的一些采访,想看看她自己或者团队是怎么想的。大概意思就是,音乐本身就是多元的,审美也是。她可能就是想表达一种“我就这样,你爱喜欢不喜欢”的态度。
实践的“成果”
我这个“实践记录”说白了,就是一段时期的重点观察和思考。当时我还跟我几个朋友专门讨论过这事儿。有个学设计的哥们儿就说,这在视觉营销上,算是一次挺冒险但也挺成功的案例,它打破了当时主流审美的一些框框。
后来吴莫愁也接了不少广告,形象也多变。再往后,她好像还搞过什么“莫愁乐园”的主题,我感觉那会儿她的心态可能更舒展了,就是想通过音乐传递快乐,消解烦恼。
回过头来看,那张地铁海报,确实是吴莫愁早期职业生涯一个非常鲜明的印记。它引发了争议,但也让她迅速出圈,被大众牢牢记住。我当时的那些观察和记录,现在想想也挺有意思的,算是一个普通市民视角下,对一个流行文化现象的“非专业田野调查”。这事儿让我明白,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商业推广背后,都有挺多门道和考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