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我在家闲着无聊,突然想起朋友聊到袁咏仪演的《花木兰》,就问自己,这片子真有那么大影响吗?以前我都没咋当回事,就当普通电视剧看完拉倒了。但这回我打算认真整一遍,好好研究研究它的意义。
从重温电影开始
我二话不说,掏手机搜出1998年那个版本,一屁股坐下就开始看。开头是花木兰扮男装参军那段,袁咏仪演得太接地气了,动不动就摔跤冒泡,看得我哈哈笑。但看着看着,我就琢磨:这戏不像其他古装剧那么高大上,反而跟咱小老百姓似的,特别亲民。完了,我记笔记都写了满满两页纸,比如她老爱说话大大咧咧的,演得像个真实的小姑娘,不像现在那些假仙女。
我去翻老论坛帖子,查了查当年的评论。发现好多人都说,因为这片子,自己都敢硬着头皮挑战点不可能的任务,比如辞职创业啥的。有个人留言,看完花木兰扛起家业的情节,她立马报名考了个职校,硬是改了行。我还在朋友圈发了条状态问大家意见,结果几十号人回复,全是说这片子影响了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,就像给了颗定心丸一样。
盘点意义的过程
要盘深刻意义,我就把搜集的零碎东西理了一遍。先拉了个清单,总结出三个大点:
- 挑战传统:片子把花木兰弄成个倔丫头,没按老古板路子走,让观众觉得,性别不是框框,咱也能打破规矩。
- 幽默生活化:袁咏仪的表演整天嘻嘻哈哈的,不像正剧那么严肃,让人觉得啥难事儿笑笑就过去了,特轻松。
- 家庭内核:木兰回老家照顾爹娘,点明了家庭比功名重要,这在九十年代还真不多见,影响了很多人重看亲情。
为了更靠谱,我特意跟一位老朋友语音聊了半小时,他当年就是靠这片子撑过失业的日子。他说:“那会儿我整天愁得睡不着,但看花木兰乐呵呵地面对打仗,就硬着头皮投了简历,现在当上小主管喽。”这话让我一拍大腿,噢,原来影响这么大!整个研究过程,我差不多花了一整天,累得眼珠子都直了。
折腾完,我坐那儿回想:一开始觉得就是个普通剧,现在才明白为啥大伙儿念念不忘。它像个老熟人似的,不知不觉就改变了人生小步子。说真的,要不是亲自走这趟,我也就糊里糊涂过去了。你们以后有机会,也该试试重温一遍,肯定有不一样的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