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厨房翻车现场
大清早刷手机,不知道咋的刷到个美食视频,黄澄澄一坨玩意儿在锅里滑来滑去,勺子一碰还跟果冻似的乱颤。弹幕里清一色“三不沾!”好家伙,这名字给我整懵了——啥玩意儿既不沾锅子又不沾勺子还不沾牙?好奇心蹭就上来了,决定非得把这名字的底裤扒清楚不可!
第一步:乱翻书碰运气
顺手从书架上薅下来一堆跟“吃”沾边的书,全是以前买回来积灰的。先把啥《中国名菜故事》、《中华美食探源》这类书名唬人的扒拉出来。手指头沾着唾沫哗翻,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,结果屁都没找着。气得我把书一扔,坐沙发上啃苹果泄愤。
啃到一半想起来,之前不是买过一本二手《食在中国》嘛赶紧从阳台的旧纸箱里刨出来。好家伙,封面都快掉了!抖掉书上那层灰,翻到河南菜系那一章,手指头在发黄的书页上一点一点往下挪。真有!就一小段!大意是说清朝年间河南安阳有个县官老爷子嘴叼得不行,嫌弃蛋黄糊糊又黏锅又糊嘴,厨子被逼得三天没睡,搞出来这手绝活。
关键发现:这玩意儿居然跟河南安阳扯上关系了?跟以前听人说的什么宫廷御膳完全不一样!
第二步:网上刨根问底
感觉书里那点料不够塞牙缝,立马打开电脑搜。在搜索框里啪啪敲进去“三不沾 名字由来 安阳”。好嘛信息跟炸了锅的爆米花似的噼里啪往外蹦!除了安阳说法的具体细节,还冒出好多别的说法——有说是北京同和居鲁菜馆子发扬光大的,有说跟慈禧老太太的牙口不好有关。
- 河南安阳说:县官老爷伺候他爹,嫌黏糊!
- 鲁菜馆说:北京同和居的师傅成名技,靠手劲儿猛“颠勺”!
看得我脑壳痛,说法之间还互相掐架。但甭管哪儿来的,看了一圈发现核心都跑不了三样:油猛下、糖使劲加、手要不停地“颠”那口锅,靠物理手法让油、鸡蛋黄、糖浆充分搅和、乳化。怪不得炒的时候那锅铲子劲儿小了根本不行!
第三步:厨房见真章
纸上谈兵哪够!撸起袖子钻进厨房开干。翻冰箱薅出来六个鸡蛋(怕一次不成多备点),一罐子绵白糖,还有一大碗油。锅里倒油的时候心里直打鼓,这分量炒个蛋够我平时用一个月了!油一烧热,手脖子一抖,哗把蛋黄液全倒进去。
好戏开始!锅铲子抡得跟打仗似的,贴着锅底拼命搅!得亏我平时有练臂力,不然三分钟就废了。锅里那黄糊糊从稀汤寡水到慢慢开始有点发稠的迹象,胳膊已经开始酸了。咬着牙继续搅,嘴里还给自己喊号子:“搅!使劲搅!不沾!不沾!” 也不知道搅了多久,低头一看,嚯!锅里那坨东西果然开始抱团了,真的不黏锅底!拿勺背小心翼翼碰一下,滑不溜秋跑开了!
亲身验证关键点:
- 油量惊人:少一点都不行,油腻是它的命根子!
- 糖使劲怼:甜,齁甜,难怪不沾牙(血糖高人士请速速撤退)。
- 手臂毁灭者:没有麒麟臂还是点外卖。
累瘫后的顿悟
瘫在厨房椅子上,看着碗里那坨金黄发亮的“成果”,胳膊抖得跟帕金森似的。这回真是折腾够呛,书也翻了,网也搜了,厨房也差点被我炸了。但值!“三不沾”这名儿,真不是虚的——就是靠着玩命加油、玩命加糖、玩命使劲搅和,硬生生给搅出来这么个神头鬼脸的东西。它是劳动人民(尤其是厨子)在油、糖、体力的三重极限压榨下,被逼出来的美食智慧结晶! 下次谁再在我面前吹这道菜高雅,我非得把今天这锅黏糊糊的失败品糊他脸上让他尝尝历史的滋味!不过嘛……你要是牙口好血糖低又有把子力气,确实可以自己试试,保证印象深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