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在菜市场买牛肉,老板突然问我牛板筋在哪部位,当场给我问懵了。回家越想越不服气,非得把这事整明白不可。翻冰箱找出上周买的牛后腿肉,操起刀就开始倒腾。
第一次下刀就翻车
照着网图在后腿肉上划拉半天,切得七零八碎也没见着传说中的板筋。肉摊老板在电话里直乐:“傻小子,板筋不在后腿肉里!得买牛臀尖!”第二天特意指着他家案板上那块三角形的肉让他切下来。这块肉摸着特别紧实,表面还带着层亮晶晶的膜。
重点工具准备:- 刚磨好的菜刀(切冻肉崩过刃,新换了把厚的)
- 老婆切水果的砧板
- 手机拍视频用的三脚架
剥洋葱式拆解
顺着肉的纹理把表层的红肉慢慢片下来,底下就露出乳白色的筋膜层。这东西摸着像橡胶,用刀尖戳还弹手。沿着筋膜和红肉的连接处慢慢划,突然刀尖“噌”地滑进缝隙里——好家伙!整片膜揭下来有巴掌大,厚的地方接近三毫米。翻过来看背面,密密麻麻嵌着半透明的筋丝,拽都拽不断。
关键发现:真正能叫板筋的是那层厚膜,上面附着的细筋不算!以前涮火锅吃的薄片板筋,是把厚膜用机器压薄切开的。
图解翻车现场
本想着拍个解剖示意图,结果手上沾满牛油滑得拿不住手机。只能摊在砧板上手绘:
- 三角形是臀尖肉轮廓
- 箭头从肉表面戳到第二层
- 用马克笔把乳白层涂成斑马纹
画完拍给朋友看,这货回复:“你画的是奥特曼被怪兽打肿了?”气得我直接发朋友圈求鉴定,结果评论区冒出好几个开牛肉铺的老同学。
煮废两锅才验证
按老同学说法,真的牛板筋清水煮三小时才能咬动。前两锅没经验:第一锅水放太少煮成牛肉干了,第二锅火太大筋缩成橡皮球。第三锅学聪明了,开着锅盖小火慢炖,到点用筷子戳,软中带韧有嚼劲!捞出来切片凉拌,浇上油泼辣子比烧烤摊的还香。
当晚媳妇啃着拌板筋含糊不清地问:“折腾三天就为这口吃的?”我瞅着冰箱里剩下半截牛臀尖苦笑——这可比写代码解bug累多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