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本来想查点正经资料,结果翻着翻着发现一堆人在吵迷你世界到底是谁做的。我这暴脾气上来了,非得自己挖清楚不可。
动手查资料
我先把官方公告和工商信息翻了个底朝天。挨个点开那些天眼查、企查查的页面(这玩意儿看多了眼晕),锁定了深圳某公司。法定代表人叫林炳宇。行,先记着这个名字。
接着跑去社区看玩家讨论,发现质疑声一片:“肯定是抄国外游戏的!”“创始人背景有猫腻!”嚯,越说越玄乎,搞得我也犯嘀咕了。
深挖创始人背景
我试着搜林炳宇的公开履历,结果翻到的全是商业报道和公司通稿。这人之前搞过页游平台,后来转型做手游,迷你世界算是他们押宝的大项目。我特意翻了七八年前的新闻,发现他提过要做“中国版沙盒游戏” —— 这话现在看着有点意思。
- 核心争议点1: 玩家说代码相似,我找了懂技术的朋友要了份对比图,结论是底层架构确实不同,但交互逻辑有点眼熟
- 核心争议点2: 有人说国外团队代工,查了公司专利库发现50多项游戏著作权全在国内
亲自下游戏验证
光看资料不行,我干脆重新下载游戏玩了两小时。从最早的2016年老版本开始体验,明显感觉到前期UI特别糙,道具系统全是BUG,典型的小团队赶工产物。后来更新的电路系统、编程模块这些复杂功能,倒像是慢慢攒出来的技术力。
重点翻看了早期更新日志,发现个细节:有个叫“O大师”的策划在2017年留言里承认过团队只有20人,连测试玩家都招不满。这规模像是外包大厂干的?反正我不信。
最终结论
折腾到半夜两点,证据链基本理清了。创始人就是林炳宇团队,国内土生土长的班子。所谓“外国团队操刀”纯属玩家脑补,实际是早期代码写得太烂被当成抄袭,后期更新又总慢半拍,搞得大家疑神疑鬼。
说实话挺打脸的——本来想挖点黑暗内幕,结果发现人家真是从车库作坊慢慢做起来的。不过这公司营销是真膈应人,整天吹“中国原创之光”,游戏里却塞满付费陷阱。要不玩家骂街?该!
后记
文章发出去半小时,私信炸了。有玩家甩给我2015年的老截图,显示有个挂美国公司名的测试包。我吭哧吭哧查完发现是皮包公司,注册地址在深圳城中村。得,又白熬三小时夜。
搞考据最烦这种破事:你以为自己在破悬案,发现答案就在眼皮底下 —— 只是当事人非要整点花活儿,搞得大家都不痛快。下回再碰见这种话题,先灌两杯咖啡提神,太耗人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