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礼拜接了个音乐节策划的活儿,本来挺顺当的,结果报批文件都准备好了,突然有个赞助商在群里拍了张乐队名单截图,圈出“丢火车”仨字儿直接炸锅了。
一、甲方现场差点把屋顶掀了
那老总电话打过来,嗓门儿大得我耳朵嗡嗡响:“这名字能上?!火车都丢了多晦气!赞助商的车队运输怎么办?观众安全怎么办?”我捏着手机都能想象他唾沫横飞的样子。挂电话前还撂狠话:“不换乐队就撤资!”
说实话我当时脑子也懵。这乐队我都请过两回了,压根没往这头想。赶紧翻合同——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,现在换乐队?违约金赔死我。
二、硬着头皮开三方批斗会
第二天把小会议室塞得满满当当:甲方绷着脸抱着胳膊,乐队经纪人翘着二郎腿嚼口香糖,还有俩本地文化局的。我刚开口提“名字敏感”,乐队经纪“啪”地把巡演合同拍桌上:“改名?你们出违约钱?”甲方立马站起来指着合同吼:“合同里可写了保证活动顺利!”
眼瞅着要动手,我赶紧把人按回座位。冲行政使眼色抱来三箱矿泉水:“各位先降降火!咱们嚼裹点儿实在的——”
三、死马当活马医的三板斧
1.先给名字穿件“吉利马甲”
抓过白板笔哗哗写:乐队名旁边加个超大“❀”符号,主舞台背景板塞一行小字“拾音启程,福运满载”,宣传海报P上火车头迎着朝阳开的素材——甲方鼻孔哼气:“糊弄鬼?”
2.找个“背锅侠”转嫁矛盾
扭头拽文化局的人搬救兵:“领导您单位那个非遗项目,扎火车头红绸花的手艺,能不能开场前搞个仪式?”转头又戳甲方:“您家新车正好开上舞台扎红花,镜头怼着拍三分钟特写!”老总脸色缓了点:“有点意思...”
3.给所有人喂定心丸
甩出早就备好的《应急预案》:安保人数直接翻倍,物料清单里突然冒出二十箱手持小国旗(旗杆正好能当荧光棒使),压轴放话:“要是现场真出幺蛾子——我亲自穿财神服举着金元宝绕场三圈!”全屋人愣了三秒,乐队经纪人“噗”地喷出口香糖。
结果您猜怎么着?活动当天火车头红绸花仪式上了本地热搜,甲方新车特写镜头被截图到处传。散场后老总还拉着我碰杯:“这乐队名还挺好——丢旧火车,换我新车嘛”
- 血泪教训:甭管多离谱的忌讳,先别怼甲方迷信
- 保命绝招:应急预案里塞点能转移注意力的骚操作
- 意外收获:现在文化局看见火车元素活动就找我
对了,乐队主唱悄悄跟我说,当年起名是因为排练室天天丢打火机,一怒之下起了“丢火机”,结果打印店老板手滑打成“丢火车”——这乐子我到现在没敢告诉甲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