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到个古装剧,里头书生老念叨“孔方兄”,弹幕全在猜是不是指铜钱。我这犟脾气就上来了,非得弄个明白不可。
第一步:乱翻书碰运气
昨儿下班直接冲进市图书馆,抱着《古代生活词典》《钱币史话》蹲墙角狂翻。结果在《晋书·鲁褒传》里撞见个狠人——这老哥写了篇《钱神论》,开头就喊钱是“亲之如兄,字曰孔方”。得,破案线索来了!
第二步:查实物看门道
今天特意跑到博物馆钱币区,脸贴玻璃柜死盯着战国刀币到清代通宝。发现从秦半两开始,铜钱真就长一个模子:
- 外圆象征天
- 中间抠个方孔代表地
- 用绳子从方孔穿成串
第三步:破案时刻
回家路上突然拍大腿!“孔方”不就是方孔吗?古人给钱起外号跟咱现在叫“毛爷爷”一个理儿。试想书生揣着沉甸甸的铜钱串,方孔被绳子磨得锃亮,可不就跟亲兄弟似的走哪儿跟哪儿?
翻出抽屉里网购的假铜钱比划:捏着方孔搓两下,这触感真绝了!难怪苏轼被贬时写“囊空不办寻春马,眼乱行看择婿车”,穷得叮当响还惦记着孔方兄救命。
叨唠两句
现在管钱叫“马内”“米”,古人喊“孔方兄”,本质都是给冷冰冰的货币披人情味儿。不过看史书里为这“兄弟”家破人亡的真不少,下次股票亏了得提醒自己:这塑料兄弟情,该割肉时别手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