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这事儿可真有意思,我差点在家人面前闹了大红脸!事情得从我溜达进小区门口那家水果店说起。
起因是媳妇儿嘴馋
早上媳妇嘟囔想吃点甜的,我寻思买点干果,就奔水果店去了。老板娘特热情,指着干货区那一袋袋黄澄澄的干果问我要不要“桂圆干”。我顺嘴就问:“大姐,这桂圆是不是就是新鲜的龙眼晒干的?”大姐愣了一下,扑哧就笑出来了:“哎哟兄弟,你这可问倒我了,大伙儿好像都这么叫,但你这么一说,我又觉得好像哪不对劲…”她这一笑,给我整懵圈了,敢情我自己也糊涂着?赶紧两样都买了点——一小袋标着“桂圆”的干货,外加一小串标着“龙眼”的新鲜果子。
回家整“活”差点翻车
拎着这俩“证据”回到家,正好丈母娘来串门。我献宝似的掏出来:“妈、媳妇儿,你们看,这龙眼和桂圆它到底啥关系?” 丈母娘拿起一颗干瘪的桂圆,又掂了掂水灵灵的龙眼,一脸嫌弃:“这不一东西么?还搞这么复杂?”媳妇倒是仔细瞅了瞅:“感觉…新鲜的外壳摸着粗剌剌的,这干的又小又瘪还特别硬。”我干脆拿了把剪刀,毛手毛脚地开整。
- 第一步:看外表。新鲜的龙眼,那壳儿真是粗糙,跟小砂纸似的,深土黄色带点褐色的斑。桂圆干?完犊子!又硬又脆,颜色像老树皮,深红褐色,手指甲都掐不动,得动“家伙”(剪刀)。
- 第二步:扒皮验身。捏开新鲜龙眼,“噗嗤”一声,汁水溅了我一手,甜滋滋的味道立马飘出来了,里头果肉是半透明的珍珠白,跟果冻似的。我赶紧拍了张照存证,结果差点流键盘上。再对付桂圆干,费老大劲剪开那硬壳,好家伙!里面肉都抽抽了,又黑又干巴,跟块小煤球粘在核上。
- 第三步:尝味儿。新鲜龙眼肉一口下去,爆汁!清甜!那叫一个爽。接着我塞了颗桂圆干进嘴…哎嘛齁甜!甜得我嗓子眼都发紧,嚼着像牛皮糖,还有点烟熏火燎的后味。丈母娘在旁边看得直乐呵:“傻小子,差点把核吞下去!”
这反差也太大了!我心里那点儿“它俩铁定一样”的念头开始咔咔崩。
查证破迷雾
不行,必须搞清楚!我麻溜儿地把剥开的“残骸”摆茶几上,掏出手机开始查。不查不知道,查了才发现自己被“老经验”坑了多少年。
网上说得可清楚了:新鲜的时候,它就只有一个名字——龙眼! 你从树上摘下来,剥开壳吃到的水灵灵白肉肉,那就是龙眼本尊。那“桂圆”是咋回事?“桂圆”指的就是这龙眼晒干了、烘干了之后的样子。 就跟我买来那硬邦邦的小煤球一样。
为啥叫“桂圆”?好像跟广西那边有关(有的说福建),古时候广西简称“桂”,所以龙眼干就被叫成“桂圆”了。
大彻大悟
合着闹了个大乌龙!以前我可一直以为这是两个品种的水果,要么就是南北方叫法不同。搞半天,一个在枝头挂着叫“龙眼”,一个进了烘干房、蜜饯厂出来的干果才叫“桂圆”!本质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状态。
我把查到的结果大声念出来,丈母娘恍然大悟:“活这么大岁数也是今天才弄明白!”媳妇儿在旁边乐得不行,打趣我:“得,吃货博主的形象差点砸手里!”
所以结论再清楚不过了:龙眼就是新鲜的,桂圆就是它晒干之后的样子。 不是什么兄弟俩,就是一个东西的两种“活法”!今天这“实验”虽然搞得手黏糊糊、还差点呛到,值了!下次再听谁说“龙眼和桂圆不一样”,我可有底气掰扯明白了。老人家那句话咋说来着?吃桂圆(干)上火,吃新鲜龙眼清爽,现在可算彻底知道为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