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儿个在小区里遛弯,突然听见几个小崽子扯着嗓子嚎“come的喂ABC”,调子贼洗脑。回家刷短视频又连刷三条不同版本,全是“come的喂~爱的魔力转圈圈”。当场给我整懵了——这破词到底从哪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?
一、抖音翻到后半夜
抄起手机就开扒,先从抖音热榜下手。连着刷了五十多条“come的喂”挑战视频,越看越不对劲:前十条是素人跟风拍手扭屁股,后面四十条全是同款服装同款背景的网红,连眨眼频率都像复制粘贴的。
- 热评第一:“这歌是《海绵宝宝》新op?”
- 热评第二:“腾讯新游戏登录bgm?”
- 点开楼中楼回复:“楼上放屁!明明是《猫和老鼠》老鼠杰瑞新编曲”
好家伙,三小时白干!全™️是瞎蒙的,靠谱线索一根毛没捞着。
二、微信群遭遇灵异事件
凌晨两点瘫在沙发上截图发老友群:“兄弟们救命!这玩意儿快把我耳朵磨出茧子了”。沉寂五分钟突然炸锅:
- 老张甩出快手土味视频:“早烂大街了,菜市场大妈都在跳”
- 小王丢来微博热搜截图:#幼儿园暗号come的喂#
- 最绝的是李姐:“我闺女说这是她托班班歌!”
当我追问具体来源时,群里瞬间静音。三分钟后李姐私聊:“别问了,刚才问孩子直接被翻白眼说out了”。好嘛被六岁小孩鄙视了!
三、破案全靠俄罗斯网友
今早灌了三大杯咖啡发狠,直接翻墙冲外网。在油管搜“come feed ABC”毛都没有,气得把键盘捶得梆梆响。中午啃着煎饼突然开窍——改搜“кома вэ”!
毛子论坛神贴浮出水面:有个乌拉尔老哥去年发过一模一样的讨论串,跟帖七百多层。划到第683楼惊现救命稻草:“1998年捷克动画《小鼹鼠的故事》第7季12集18分07秒”。
四、生肉验证血压飙升
翻遍全网找到生肉资源。拖着进度条怼到18分钟,画面里鼹鼠正教兔子认字母:
捷克语原声听得脑仁疼- “Komáří!”(蚊子来喽!)
- “Víčko!”(瓶盖飞走喽!)
- 配合着兔子蹦跳念“A B C D”
俄式空耳硬是把“Komáří víčko”听成“come的喂”,传到国内又被配上土味电音。合着全网疯传的神曲,居然是东欧童谣被层层倒卖的二手货!
关电脑时手都在抖。折腾两天两夜就为这?管他,反正明天发完视频,老子也能装逼说“come的喂起源学家”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