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说起来挺逗的,前几天请朋友来家涮火锅,有个北方哥们儿进门就嚷嚷:“今天我可是找到东道主的地盘儿了!”我嘴上招呼着“吃好喝好”,心里突然咯噔一下:咦?“东道主”这词儿天天用,可“东道”到底是方向还是方位?是指主家位置在东边,还是暗指待客之道?越想越挠头,干脆泡杯茶钻书房,非得弄明白不可!
一、翻箱倒柜找线索
先翻书架找老字典。把《辞海》《古汉语词典》全摞桌上,手指头沾着唾沫一页页划拉。查“东道主”词条,说法都差不多:“语出《左传》”。行,那就找《左传》!从柜子底下抽出蒙灰的春秋三传合集,直接翻到《僖公三十年》那段“烛之武退秦师”——烛之武这老哥劝秦穆公别打郑国,说了句经典台词: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,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,君亦无所害。”
盯着文言文琢磨半天:郑国在秦国东边没错,可原文重点压根不是郑国在哪个方位!烛之武真正想说的是:郑国当个“东道主”,能帮你秦国招待往来的外交使团(行李)。这里的“东道”,指的是秦国使臣去中原各国必经的“东方道路”,郑国守着这条路,就能当个服务区!
二、键盘敲烂求真相
书上看是看懂了,但总怕自己理解有偏差。立马开电脑一通操作:
- 百度词条刷十遍:确认《左传》是唯一源头,没啥争议
- 知网论文扫摘要:看到有学者专门考据,说先秦“道”字多指路线
- 翻历史地理图册:拿铅笔在战国地图上画线,秦国使臣从咸阳去齐楚,还真得斜穿郑国地界
搜到眼冒金星,突然看到清人顾栋高在《春秋大事表》里写得更直白:“道者,路也。东道谓东方之道路。”好家伙,古人早盖章了——东道就是通往东边的路,和主家坐南朝北还是坐东朝西没半毛钱关系!
三、恍然大悟理笔记
合上电脑猛灌半杯凉茶,脑子里脉络突然透亮:
- 起点:郑国占据秦国东行要道(地理路线!)
- 服务:为秦国使团提供食宿补给(实质功能!) 发展:汉代后“东道”开始代指设宴招待的“主人”(古人请客爱坐北朝南,主人在东、客人在西)
铺开活页本,红笔唰唰“东道主”本意就是“掌管东行道路的主人”——先有道路(方向),后有主人(方位)!后来词义漂移,才把方位含义加戏成了主场。
写完一个句号,窗外天都擦黑了。摸着咕咕叫的肚子乐出声:合着涮火锅那哥们儿说“找到东道主”,原始版意思应该是“找到个服务区站长”!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请客吃饭谁还讲究方位?盘子里一块毛肚归谁,可比主宾座位重要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