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头唠叨两句
最近沉迷原神拍照,总觉得自己拍出来的差点意思。看别人大佬发的壁纸级照片,色调光影那叫一个绝!仔细琢磨了下,发现重点在滤镜设置上。自己瞎调一通根本不顶事,得讲点门道。
第一步:发现问题
那天在须弥雨林里溜达,阳光穿过树叶的光影特别美。我赶紧掏出游戏内相机咔嚓一张。拍完一看傻眼了:画面灰蒙蒙一片,绿色发暗发沉,完全没拍出那种透亮的感觉。琢磨着,默认滤镜是真不行,尤其碰到多层环境或者特殊光线,跟现场感受差太远了。
第二步:动手开调
不服气,点开相机模式就开始折腾滤镜面板。先从最显眼的“饱和度”下手。使劲往上拉,嚯!那颜色艳的,跟油漆泼上去似的,树叶子绿得刺眼,天空蓝得假兮兮,一看就是新手干的事。得,又赶紧往回退。
接着试“曝光度”。拉到最高,整个画面白花花一片,细节全丢光了。拉最低?又成了黑漆漆的煤窑。试了几次才知道,这玩意儿不能大动,微调一点点就够,不然画面要么死白要么死黑。
第三步:参数精调
慢慢摸索,找到几个关键玩意儿:
- 锐度:稍微加一点点(大概10%-15%),能让山石的边缘和建筑的轮廓更清晰,画面精神!但切记不能多,多了全是噪点,看着贼脏。
- 暗角:发现这玩意儿挺神奇。调一点(20%左右),画面四个角微微暗下去,视线“嗖”一下就被引导到画面中心了。调多了不行,跟戴了墨镜看东西似的。
- 对比度:对付那种雾气蒙蒙的场景(比如沉玉谷、璃月港早上)特别管用。轻轻拉高一点点(5%-10%),雾气层次就拉开了,山水立刻就立体了。但蒙德那种阳光灿烂的地图,加多了地面影子黑得吓死人。
第四步:环境适配
踩了坑才知道,一套参数吃遍提瓦特是想都别想。
- 沙漠(比如赤王陵):色调得往暖了走。饱和度可以稍微比平时多一丢丢(但别到刺眼的程度),锐度加一点,突出风蚀岩石的沧桑感。暗角?千万别用,沙漠需要开阔感。
- 水下(枫丹海底):滤镜里的“亮度”稍微提一提(别过曝),蓝绿色的饱和度稍微压一点点。重点来了:狠狠调“锐度”和“对比度”(都比平时多加5%左右),瞬间水下的悬浮颗粒感和阳光穿透水波的光路就清楚了,梦幻感拉满!
- 雨林(须弥):饱和度这块要小心。绿色容易溢出。我习惯稍微减点饱和度,加点亮度或者“自然饱和度”(如果游戏里有),让绿色看起来水嫩嫩的,不是那种闷闷的绿。暗角来一点点,聚焦。
第五步:个人私藏方案
折腾了半天,总算搞出一套自己用得比较顺手的通用参数,拍景拍角色都挺稳当,给你参考:
- 锐度:+12% (别贪心,够用)
- 对比度:+8% (微调利器)
- 饱和度:不动,或者最多+5%(实在需要的话)
- 亮度:0%(不动它,靠别的手段)
- 曝光度:0% (太容易坏事)
- 暗角强度:+15% (个人喜不喜欢可以关)
- 滤镜风格:前期真别直接用那些花里胡哨的内置滤镜(比如“光阴”、“黑白”),先搞懂基础调整!后期熟了可以试试“清晨”或者“鲜亮”微调着用。
叨叨
参数真就是个参考,别死抄!光线不一样(白天中午、黄昏、晚上),地图不一样(雪山、沙漠、水下),感觉全变了。关键是多试试那几个核心功能(锐度、对比度、暗角),理解它们咋影响画面的。看大佬作品时,也琢磨下他可能是咋调的。拍多了,手熟了,自然就有感觉了。祝大伙儿都能在提瓦特拍出大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