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儿起了个大早逛菜市场,看见红彤彤的山楂堆成小山,突然想起快过年了。立马决定折腾冰糖葫芦,顺便研究下南方北方做法到底差哪儿。
备料翻车现场
直奔水果摊挑了斤半山楂,结果忘买竹签又折回去。回家泡山楂时傻眼了——南方朋友寄的金桔和草莓在冰箱蔫了,硬着头皮全洗了备用。冰糖罐子见底,翻出半袋白砂糖凑合,这就埋下第一个南北差异伏笔。
熬糖就像拆盲盒
按老妈教的北方老法子:铁锅烧干倒白砂糖,加小半碗水开始搅。糖化开那会儿飘的焦香贼诱人,可冒大泡时手一抖火大了,糖浆瞬间泛黄!赶紧关火蘸冰水试脆度,咬下去嘎嘣响才松口气——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南方多用冰糖,熬出来更透亮。
- 北方派:砂糖+水熬琥珀色,满大街的扛草靶子老师傅都这手法
- 南方派:冰糖慢熬挂霜,水果串还得刷层油防潮
挂糖生死时速
最刺激的就这步。糖锅斜端着,捏着串山楂的竹签尾巴快速滚一圈。头两串贪心裹厚了,糖浆滴得灶台像琥珀瀑布。学聪明后改薄挂,第三串金桔只沾半面——南方水果糖葫芦的精髓这不就来了?草莓最坑,糖衣裂成蜘蛛网,估计得学广东人用麦芽糖。
战战兢兢把成品放抹油的砧板上,南方做法要等自然结霜,我这北方流派直接塞冰箱冷冻层。十分钟后掏出来,好家伙!砂糖版冻出冰碴子,咬一口透心凉,山楂酸劲儿冲脑门。
翻车后记
拍照发群里被南北网友集体吐槽:北方闺蜜嫌我糖色深,说我熬成了拔丝地瓜同款;广州朋友笑我裹草莓是暴殄天物,他们用冰糖水熬完要自然风干两小时。最扎心的是小侄子,咬半颗就吐出来:"酸掉牙了,叔你过年不如直接买!"
边擦灶台上的糖疙瘩边琢磨:北方糖葫芦是寒风里啃着玩的豪迈,南方那晶莹剔透的款得配茶细品。明年再战可能得备俩锅——左边砂糖滚山楂,右边冰糖焖金桔,就是不知厨房顶不顶得住。
(收拾残局时发现草莓糖衣全化了,黏得保鲜膜能当胶水使..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