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考试答题器到底是个啥玩意儿?我开始挺好奇的,因为平时爱看点历史书,总觉得古人考试也太难了,咋记那么多东西?
偶然听说的惊喜
上周在旧书摊翻书时,我碰上个大爷在那儿摆摊儿,他跟我说以前有种考试神器,叫答题器。我听了一激灵,这玩意儿听着就高大上。赶忙问那大爷咋回事,他咧着嘴笑,说那东西就是个作弊小工具,古人靠它硬背经典句子。我脑子一转,干脆亲自试试看。回家翻箱倒柜,找出几本破旧历史书,坐那儿读了半天,真找到了点线索——古人用的叫“帖卷”,把重点句子抄在纸片上,折成小卡片藏衣服里。

动手做个模拟版
既然知道了大概,我就急吼吼地想搞一个出来。先找来几张白纸,咔咔剪成小方块儿,每张写上古诗名句,比如“床前明月光”,然后用毛笔一笔一划描黑了。这个过程贼枯燥,手都写麻了,但我觉得值。接着用线穿起来,像串珠子似的挂脖子上。跑去院子里试验了一番,结果风一吹,纸片乱飘,弄得我手忙脚乱。赶紧回屋改进,找了个硬纸板裁成小本子,把卡片粘上去,方便翻看。
关键步骤我总结了:

- 读古籍找材料,挑最常用句子抄。
- 剪纸写字,字越小越好省地方。
- 拼接成可折叠工具,方便藏和用。
测试效果闹笑话
弄好后,我得意洋洋地拉老婆来当考官。让她随便问考试题,我低头翻翻卡片就答出来。开始还挺管用,像记日期人名啥的秒答上。但没过几天就出糗了:有次她故意问个刁钻问题,我翻着翻着卡住了,把李白和杜甫搞混了,老婆笑得前仰后合。更尴尬的是,出门散步时,那本子从口袋里掉出来,邻居大妈还以为我丢垃圾。这事儿让我明白古人真不容易,靠这小工具备考试点简单内容还行,可复杂的玩意儿照样抓瞎。
整个过程折腾了小一周,结果发现自己脑袋空空的,还不如直接背熟靠记忆。搞这实践纯粹图个乐呵,但也算长了见识——那些考场作弊的家伙,活该被严惩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