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刷手机,看到一句“走阳光大道”,突然就愣神了。脑子里自动弹出那种宽得能跑马、两边种着大树、太阳晒得路面发亮的大路画面。可我转念一想,不对,这“阳光大道”到底指的是哪条路?北京的长安街?上海的世纪大道?感觉都不太对劲。
第一步:实地跑了一圈
我这人挺轴的,想不明白就坐不住。

我立马蹬上我那辆破自行车,真就沿着城里最宽、最敞亮的几条“阳光大道”来回骑。
我一边骑,一边瞅着马路牙子两边:西装革履的白领、蹬三轮收废品的大爷、踩着“恨天高”逛街的小姑娘、堵在车里头抽烟的司机……啥人都有。

路是够宽够亮,可骑到尽头一看:好家伙,左边是卖菜的农贸市场,右边是刚开盘的售楼处,前边横着一条黑黢黢的小巷子。人都散开了,各走各的。
心里咯噔一下:这“阳光大道”尽头压根不是同一个地方!这“阳关大道”好像没有具体地址。
第二步:乡野里的意外
周末开车去乡下的农家乐,导航把我坑进了一条村道。又窄又颠,两边全是半人高的草。
走到一半,车胎“噗嗤”一声,瘪了。我当时就傻眼了。
没办法,硬着头皮往前蹭,一拐弯,前面孤零零立着个修车摊子。摊主是个老头儿,穿件磨破的工装,蹲在那儿。
老头儿一边给我补胎,一边笑呵呵地问:“大周末的,咋跑这‘鸟不拉屎’的道上来了?”
我顺口就把找“阳光大道”这茬秃噜出来了。老头儿一听,乐得哈哈笑:“小伙子,那‘阳光大道’就在你脚下踩着!”
看我一脸懵,他接着说:“你觉得这破路算不算‘阳光大道’?我在这疙瘩修了三十年车!养活了俩娃,供上了大学。在我这儿,它就是我的阳光大道!”
他一说,我脑子像被棍子敲了一下。
原来这“大道”,关键不看路有多宽、灯有多亮,是看你在这条道上干成了
第三步:办公室的恍然大悟
周一回公司,脑子还琢磨那老头儿的话。
坐我对面的小李,就是个程序员,成天愁眉苦脸的,总抱怨手里项目杂、技术栈老旧、没有“技术深度”、感觉在混日子。
我看着他,突然就有点明白了。
我转了个身,看斜后方的张姐。人家是公司老会计,天天就守着那一堆账本和Excel表格,十几年如一日。你说她干的活儿单调不单调?肯定单调!但我从没见过她抱怨。
她特自豪地跟我们说:“咱们组这几本账,我闭着眼都知道数在哪!”她就靠着这套精准账目,硬是把俩双胞胎闺女送出国读了书。
我瞬间懂了:张姐脚下那条十几年的老路,就是她的阳光大道。
第四步:家门口的“大道”
晚上下班进小区,碰见楼下开粮油店的王叔。
他那店是真小,货摞得人都快转不开身。王叔正吭哧吭哧地卸一车大米、面粉。
边卸边跟我叨叨:“哟,回来!你看我这店又进了点新货,邻里街坊吃着方便!”王叔搬大米时那个劲儿头,跟他扛着一座金山似的。
他那小破店的脚垫,就是他的阳光大道起点。
第五步:把事串起来琢磨
回家坐阳台那,把这几天的遭遇都记小本本上了:
- 自行车轮子压过的柏油大马路
- 老头儿那歪歪扭扭的修车摊
- 张姐那堆翻出毛边儿的账本
- 王叔铺子里飘出来的米糠味儿
看着看着,心里“咣当”一下!
“阳光大道”根本不是地图上画好的某条路! 它是你自己能摸得着、踏得上去、能埋头走下去的那条路!
现在想想,以前太二了。总以为“阳光大道”是金光闪闪的高速公路,两边彩旗飘飘,人人羡慕。结果?真正的阳光大道,得靠自己的脚板硬踩出来。它可能是修车摊旁边的黄土路,可能是账本上一行行数据,也可能是你家楼下飘着油盐酱醋味的小铺子。
认准了,干扎实了,天天往上堆砖头,这条路自然就越走越亮堂。 这道理可比地图管用多了!以后看见说“走阳光大道”,我直接点头——对,老子天天踩着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