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咱就掰扯掰扯凤凰这档子事儿,尤其雌鸟到底是凤还是凰,网上吵得跟菜市场似的。我自己也挠头了好一阵,干脆撸起袖子从头查证,整了个明白账。
开局一头雾水
起先我在网上瞎逛,看啥说法都有。有人说凤是公的凰是母的,也有人说反过来的,还有人拍桌子喊“凤凰就是母的!分啥公母!”整得我脑瓜子嗡嗡的。寻思着光看网帖没用,得扒拉点正经玩意儿。我就猫市图书馆古籍区去了,把《山海经》《说文解字》这些老古董全翻出来,一本本扒拉。

古籍里头碰钉子
翻着翻着就懵圈了。《说文解字》里头说“凤,神鸟也”,压根不提雌雄。《山海经》就更玄乎了,只写“有鸟焉,其状如鸡,五采而文,名曰凤皇”——好家伙,俩字一块儿蹦出来,根本没分家!再往后扒拉《永乐大典》残卷,里头倒是写了句“雄为凤,雌为凰”,可这说法孤零零的,跟其他书对不上号,我心说:“这该不会是哪位老哥喝高了瞎写的?”
最绝的是查《禽经》,里头白纸黑字写着:“赤色五采,鸡头燕颌,蛇颈龟背,鱼尾,首文曰德,翼文曰顺”——这不整个四不像吗?压根没说公母咋区分!

憋急眼了查甲骨
正抓狂,突然灵光一闪:祖宗玩甲骨文的时候总没后来那么多弯弯绕绕?赶紧翻商周甲骨记录照片(去年在殷墟旅游拍的,幸亏存手机里了)。瞪大眼珠子瞅半天,发现早期甲骨文里全写成“凤”,画得跟顶着翎毛的大鸟似的,压根找不着“凰”这个字!隔壁搞古文字的老张头凑过来一瞧,嘬着牙花子说:“嗐!‘凰’这字儿八成是后来人硬造出来配对的!”
跑断腿访古迹
书堆里翻不出真相,我直接买票奔了西安博物院的汉代石刻馆。蹲在几个塌了半边的墓门拓片前研究半天,发现上面雕的“凤凰”全都顶着华丽丽的冠子,尾巴垂得跟瀑布似的——讲解员大姐拿红外线笔戳着图案说:“瞅见没?汉代人眼里凤凰就长这样,跟鸳鸯似的一对儿,但雕工压根没分公母特征!”后来在江南某老祠堂房梁上,看见清代彩绘的“凤求凰”,左边那只尾巴短点儿,右边那只尾巴拖老长,我心说:“得,画家自个儿都整劈叉了!”
逮住老教授死磕
正犯愁,想起退休民俗学家王老爷子住邻市,立马扛着两盒点心上门堵人。老头儿叼着烟斗乐了:“你们年轻人,非把凤凰拆开较劲!”他翻出本泛黄的《诗经集注》,指着“凤凰于飞”那句:“看见没?老祖宗唱《诗经》的时候,凤跟凰就是双宿双飞的鸟儿,跟‘鸳鸯’‘麒麟’一样是组合词!后来硬拆成俩性别,就跟把鸳鸯拆成‘鸳是公,鸯是母’似的——纯粹吃饱了撑的!”
生活常识解谜底
回程火车上琢磨王老爷子的话,突然开窍了——跟乡下看大公鸡母鸡一个理儿嘛公的尾巴长花里胡哨,母的灰扑扑缩后头。凤凰传说里要是也分公母,雕像早该雕出区别了!可实际?从商周青铜器到故宫屋脊兽,哪只不是花枝招展?这不就跟画俩大公鸡冒充凤凰配对一个意思吗?
半夜翻箱倒柜找出姥姥的戏服,抖开那件绣着金凤凰的旦角帔肩,灯光下一照——嚯!绣娘用金线勾的羽毛密密匝匝,尾巴甩得三米长,可边角黄绸布上缝着标签:“此乃雌凰”。我捏着标签直嘬牙花子:“绣工倒是华丽,可标签缝得这么敷衍,指不定是库管大爷随手瞎写的!”
拍大腿总结
这趟折腾下来总算明白了:
- 最早压根没有“凰”字,全是“凤”说了算
- 汉唐老祖宗雕刻凤凰时只管华丽,公母特征基本忽略
- 宋代以后才有人硬把“凤凰”拆开,搞出性别分工
- 现在景区瞎标的“雌凰”牌子,十个有九个是忽悠游客的
要我说,凤凰这神物在古人眼里本就是阴阳合体的祥瑞,非扯公母就跟争论奥特曼是男是女一样闲得蛋疼!下回谁再跟你掰扯雌鸟是凤是凰,直接把这篇拍他脸上——这可是我扒古籍、访专家、跑断腿换来的大实话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