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啥折腾这玩意儿?
昨儿刚收到快递,一个老大个儿的箱子,沉得跟装了石头似的。拆开一看,正是我剁手买的自然灾害模拟器。外壳灰扑扑的,摸上去冰凉,一股塑料和金属的味儿,还带几个大风扇口。说明书厚得像本字典,随便翻了两页全是示意图和警告,看得我眼晕。管他,先插电试试!
找到墙角的插座,重点检查了电压对不对,我可不想听“嘭”一声冒烟儿。接上电源线,机器“滴”地叫了一下,前面板几个小灯开始闪绿光。心里有点小激动,赶紧把配套的电脑搬过来,用那根粗的像电话线的数据线连上主机屁股后面的接口。

开机踩大坑
电脑开机,屏幕上蹦出个安装程序的提示框。一股脑点“下一步”,装驱动、装控制软件,还重启了两次。终于打开那个黑乎乎的主程序,界面全是英文按钮和看不懂的曲线图。我心想完了,这玩意儿怕不是给科学家用的?硬着头皮乱点一通,结果屏幕直接蓝了,机器发出“嗡——”的长鸣,吓得我后背发凉。
- 坑点一: 驱动装完没重启,软件死活认不出设备;
- 坑点二: 手贱点了“高级参数”,界面瞬间变天书;
- 坑点三: 没关电脑防火墙,模拟器直接“罢工”。
赶紧按了机器上的红色急停按钮,风扇声才慢慢消停。重新开机,老老实实对照说明书一步步操作:关了防火墙,在软件里选中文,把“专家模式”的勾取消掉——谢天谢地,界面终于变成能看懂的中文了!基本功能都藏在了“快速开始”菜单里。

体验发大水
准备整个最简单的——洪水模拟。软件里有预设的“城市淹水”场景。点下“启动”按钮,机器内部立刻传来水流循环的哗哗声,前面板一个代表水位的刻度条开始往上蹿。接在机器出水口的透明管子,眼看着水位“噌噌”涨,不一会儿就漫过了标注的“警戒线”,还带点模拟波浪的小起伏。
觉得不过瘾,戳开设置面板,把淹没速度拉到最高档,灾害持续时间调长了五分钟。再启动!嗬,这回水流声明显急了,水位几乎是“跳”着往上冲,管子里的水晃荡得厉害。机器屁股后面那个主散热风扇也开始狂转,“呼呼”的声音搞得像在开拖拉机,吵得我家狗都跑过来瞅。

搞定收工
折腾了一下午,基本搞清楚了:想省事就用预设,戳戳“地震”、“台风”、“泥石流”那几个大图标就行。效果嘛机器会相应地震动、吹风或者让一些小颗粒在透明仓里滚。屏幕上会同步放点简单动画示意灾害过程。
想自己鼓捣就得小心点了。别一上来就挑战那些带滑块的参数设置!先在“强度”和“持续时间”这种地方拖一拖感受下变化,调完记得点保存,不然下次还得重来。试了次自己“捏”地震,震动幅度设太大,桌子上的水杯差点给晃下来。
总结就一句:新手别碰高级选项!从预设场景开始玩,等玩顺了再去戳那些复杂的参数按钮。这玩意儿动静大,别放卧室,风扇声真能烦死人。电源线一定接稳,中间死机了好几次,估计是线松了接触不良。现在总算能正常用了,累是累点,但确实挺有意思。先这样,我煮碗泡面犒劳下去…
